警惕不良分子利用網絡投票方式影響各級黨委和政府收集民意的真實性
網絡問政是網絡信息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新型民主形式。它不僅為政府匯聚民智、溝通民意鋪設了新的渠道,也為群眾參與社會事務提供了途徑。
目前各地網絡問政常見的具體形式有許多,如:網絡調查、網絡投票、網上評比等等,以其簡捷高效,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主辦單位和人們的青睞。
存在問題:
一是網絡投票覆蓋面廣,有效性難確定。從大的活動,如:近年各地標志性建筑方案評選、十佳教師評選、十大文明家庭評選等等,小到某些商業活動中,為吸引人氣,網絡投票方式幾乎無處不在。但網上投票以其不可核查性(或難于核實)給網上民意調查的真實、準確性帶來了問題。
二是網絡投票功利性多,被利用機會大。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平時通過網上投票、網絡點擊調查方式來了解民情、聽取民意,如果作為一種參考,未嘗不可;但遇到為了提高群眾參與度,網絡投票(或網絡評選)帶有經濟利益、政治利益關系時就要警惕不良分子利用網絡投票方式影響民意真實性,如以單純的網絡投票結果為據,結果會有失公允。
三是網絡監管手段少,網投作弊容易。網投評選,省事、省時、省費用,但利弊值得思考:評選失真現象容易產生。許多群眾(甚至個別候選人)知道網絡投票的潛規則,某些人使用不正當的手段,出資委托網投公司,大批量虛假IP,集中式的投票;有的人更是利用網上比比皆是的網絡投票軟件,進行人為刷票,由于網絡作弊含有一定技術性不易被抓,監管存在漏洞。因此在網絡這樣一個虛擬世界里,社會輿論、民意、民愿往往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為此建議:
一是網絡投票評選的形式,要瑾慎采用。目前在網絡監管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各級黨委、政府及職能部門要慎重采用。目前省市有關主辦部門通過網上投票作為評定各類先進人物(集體)等活動日益增多。由于政府職能部門、主辦單位礙于人力物力、網絡技術所限,尤其涉及經濟和政治利益的網絡評選,盡可能少用;減少弄虛作假行為的產生,避免因網投作弊導致評選、民意調查失真;聽取民意失實;避免各級黨委、政府及主辦部門因網絡投票引起群眾公信力降低。
二是票選要多措施并舉,形式多樣化。建議采用以下的多種評選方法進行綜合:方法一:票選。讓若干有代表性、高素質的代表人,在熟悉候選人,了解情況和熟悉民意材料的情況下,票選產生結果。方法二:公開推選。主辦方召開有代表性的投票人會議,征求民意,公開推選,由具有執行能力的評委會,決定結果。方法三:公開評議。候選人介紹事跡、由評議團當場逐一評議和民主協商,裁定結果。方法四:如要堅持用網絡投票形式,網選網投結果只作為參考或者只占總分的極少比例,不能把網絡調查、網絡評選的結果作為主辦單位聽取民意的最終結果,更不能輕易作為制定政策、進行某一項決策的依據。
三是加強網絡法制宣傳,增強法律意識。各票選候選人和網民群眾要提高自律意識。一方面要增強守法能力,遵守網絡秩序,不參與網投公司的商業投票行為,杜絕他們賴以生存的市場;一方面要提高防騙意識,增強辨別能力。不輕信網投公司承諾,以免經濟受損,理性看待網投網選結果。
四是互聯網企業要配合,提高網絡安全。
不良網站是網投公司的滋生地,網站管理者應加強監督,完善管理、審查機制,嚴把投票審查關,提高技術處理的科技含量,從源頭處攔截;網站從業者應提高精進職業技能和提高職業道德;治理“網絡投票的腐敗”要取得長效,還有賴于監督部門不斷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完善法律法規,根據不同危害和性質,對參與不法網投的候選人(項目)和不法公司采取不同的法律制裁。
五是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要信息公開,增強透明度。
各級黨委、政府部門應及時、迅速公開投票信息,消除人們的疑慮增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權威部門信息公開機制要貫穿于平時,取得群眾和網民的長期信任。
六是各級媒體有擔負正確的輿論引導責任。
媒體必須正確看待新時期網絡發展帶來的網絡投票所產生的結果和社會影響,傳統媒體應主動介入,利用傳統媒體的資源優勢和社會公信力,運用事實,及時有效正確的網絡調查、評選走向;及時對不良現象進行剖析、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