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浪:為了文學的奮斗
?
??? 劉浪,原名劉全武。安徽人。廣州市花都自來水有限公司辦公室副主任。民進花都區基層委員會副主委、花都區人大常委會委員?;ǘ紖^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駱秉章研究會秘書長、廣東省小小說學會常務理事、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等。先后在國內外發表文章2000多篇次,入選各類文集或年度選本100余冊,出版作品集《俗事吾睹》《兄弟是手足》《緊急任務》三部,主編和參編《躬耕三十年—花都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成立30周年文選》《駱秉章研究論文集》《一簾花影—花都廉潔詩文楹聯鑒賞》《花都祠堂風韻》等多部。獲首屆駱秉章全國學術研討會征文一等獎,第十三屆中國微型小說年度獎,第六、第七屆廣東省民間文藝著作優秀獎,廣東省30年(1985-2015)優秀小小說二等獎,2017《小說選刊》"善德武陵"杯?全國微小說精品獎等。入圍2017年汪曾祺華語小說獎。
?
“從來沒想過能跟蘇童一齊上臺領獎,也沒想過能與王蒙如此近距離接觸”。
近日,剛剛從山東青島回到的廣州的劉浪依舊難以按捺自己得獎的幸福。因為一篇微小說《絕世珍品》,他獲得了第九屆“茅臺杯”《小說選刊》年度大獎,同時獲獎的還有蘇童。從一名下崗人員,到文學殿堂的一次"最美的遇見",年過半百的劉浪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一個奮斗廣州人的故事。
下崗人員輾轉多省打工堅持業余創作
“劉浪是筆名,寓意在文學海洋里游走的浪花”,1997年,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劉全武在安徽老家的企業倒閉之后,為了生活,南下打工,“先后到過江西、福建、廣東,生活到處漂泊不定”。
從閩南金三角的泉州到南粵國際大都市的廣州,他當過企業下崗人員、老師、企業營銷經理等一些和文學不著邊際的工作,但是,他從來都沒放棄自己的文學夢。
因為,從中學時代起,劉全武便是個不折不扣的文學粉絲,時斷時續地給很多報刊投過稿,無奈不是屢屢被退稿,就是杳無音信。
隨著年齡的增長,同時外出謀生的飄浮不定,劉全武這一文學夢究竟還能不能實現?
“當初只是想發表文章,把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
“當初只是想發表文章,把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時隔二十多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因為他喜歡閱讀某報紙上的城市筆記欄目,突然萌發出要寫文章的沖動。
于是,他開始給這家報紙投稿,連續堅持了三個月,在自己幾乎絕望的時候,2005年4月6日,劉全武的一篇職場稿子《畢竟是總經理》終于在該報上發表了。這是劉全武的文學處女作,當時的他興奮了好多天。
從此,作品不斷見諸各大報刊的劉浪,開始為花都市民所熟知。從2009年8月開始,他還應邀在花都圖書館、華南理工大學汽車學院、花都人才市場以及部分企業和醫院舉辦了多場網絡文學寫作的講座,講述自己文學創作的心得和方法,也幫助了不少文學愛好者由此成功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
除了文學創作外,劉浪還積極投身到地方民間文化的研究和創作中去,他先后參與編撰了《菊花山下——花都名人廉潔故事》、《一簾花影——花都廉潔詩文楹聯鑒賞》和《駱秉章研究論文集》等多部著作。看到他為花都湖公園“花都花園”石碑背后撰寫的《花都?花緣》文字,很多人都說劉浪,“作為一個外地人,比花都人更了解花都。”這一點令劉浪頗感自豪。他說,畢竟深愛著花都,這是他的第二故鄉。
在作品能夠發表的激情帶動下,劉全武便一發不可收拾,一年內僅在該報便發表了近30篇作品。其后,他的文章更是從廣州走向全國,從國內走向國外。
2010年4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集《俗事吾睹》。這是國內第一部公開發行,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城市筆記個人作品集。此書出刊后,市場反響不俗。第一次出書,劉浪不但第一次拿到了近萬元的版稅,還收獲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2013年11月底,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又將他的小說集《兄弟是手足》出版發行。新面世的小說集共薈萃劉浪的短篇小說29篇,每一篇都構思精妙,情節曲折,扣人心弦,結局往往出人意料,讀來令人賞心悅目。
四十離職只為更多時間寫作
因為勤奮努力,更因為有一手好文筆,劉全武在企業做了幾年之后,他倍受老板重視。從辦公室主任開始,一直升到了副總經理。在外人眼里,劉全武算是取得了小小的成功。
出人意料的是,在“四十不擇業”的一片奉勸中,劉全武突然辭去了在企業的高管職位,理由就是為了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全身心地投入文學創作。
離職后的他,又憑借發表的大量作品,很快應聘到花都海豚俱樂部擔任《海豚》雜志編輯部主任。
兩年后,他又被調到花都自來水公司辦公室工作,利用工作之余,繼續從事文學創作。
劉全武說,“我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生人。如今屈指一算,就是很多文學書籍中都曾寫過的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但我卻時常感覺到自己老去的只是皮囊,我的血脈是年輕的,我的思想是年輕的,甚至我的名字也讓人感覺很年輕。有時候想想,這應該得益于在青蔥年少時,我和她那一場最美的遇見,她的名字叫文學。”
劉全武說,“如果追根溯源,我有點癡迷地愛上文學,最早是來自中學時代那些文學雜志的熏陶,諸如《當代》、《十月》、《收獲》、《海峽》、《鐘山》等?!?/font>
文學路上一次珍品“邂逅”
9月27日晚,第九屆“茅臺杯”《小說選刊》獎頒獎活動在青島舉行。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著名作家王蒙,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閻晶明,著名作家蘇童、方方、李佩甫、金宇澄、尤鳳偉等出席頒獎儀式。
這次,因為一篇微小說《絕世珍品》,劉全武獲得了第九屆“茅臺杯”《小說選刊》年度大獎,同時獲獎的還有蘇童。
劉全武說,“從2005年4月開始寫作至今,十多年時光踏雪無痕。其間寫寫停停,雖然結集出過三本書,但深感自己和文學依然是那么遙遠。近幾年,由于將工作之余的時間和精力主要放在地方歷史文化的研究和整理上,文學作品寫得就更少。可是真的一旦不寫了,心中卻是那般的失落?!?/font>
于是乎,劉全武便開始抽空寫點微小說。"我將它視為和文學的最后一點牽扯,一則想表明我沒有完全離開文學這個圈子,二則來平復我長期不寫滋生的焦慮。"
劉全武在頒獎儀式上說,《絕世珍品》是在一個聽來的真實故事基礎上加工而來。在《小說月刊》首發后,被兩家出版社收入年度選本,還被北京市豐臺區作為初三語文期末考試閱讀題。《小說選刊》2017年第1期予以轉載后,先后獲2017年《小說選刊》"善德武陵"杯?全國微小說精品獎,廣東省首屆小小說"雙年獎"。入圍2017年汪曾祺華語小說獎。
“今天,《小說選刊》又將第九屆"茅臺杯"年度大獎這么一個有份量的獎項頒給這篇微小說,讓我感覺這篇作品真成了“絕世珍品”,給我帶來太多的好運。畢竟全國有數以幾千計的微小說作家,每年有數以幾萬計的微小說作品。劉全武說,“我將勤力寫作,多出好的作品。”
將別人聚餐吹水時間拿出2-3小時寫作
究竟劉全武的作品是一次偶然成功,還是必然?
劉全武認為,“如果想在寫作上搞出點名堂,除了天賦以外,首先,要有一顆執著的心。我從中學時代就開始投稿,因為有當初的這個經歷,后來走上文學道路也不是偶然。其次,要有一顆學習的心。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但每一行都有它的規律和技巧。比如我寫故事時,我就報名參加了浙江著名故事大王豐國需辦的故事網校;寫小小說時,又報名參加了《百花園》和《小小說選刊》聯合舉辦的小小說高研班。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我是托,笑我,書都出了幾本,還上高研班學習。第三,當然是要有顆勤奮的心啊,多讀多寫多悟?!?/font>
劉全武說,“對一個業余作者來說,工作養家,寫作養心。這兩者其實一點也不矛盾。一天有24小時,工作是8小時,就算睡眠也是8小時的話,你還有8個小時可以利用。除去吃喝拉撒這些日?,嵤?,你如果能抽出2-3小時寫作,你就成功了。其實,我只是將別人打牌玩游戲,聚餐吹水,旅游逛街的時間用在了寫作上。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文字的世界里游走,一個最大的體會是,文字是相通的,文字文體都是彼此有感情的。我在單位寫得最多的當然是公文,由于業余時間從事文學創作,對我的公文寫作幫助很大?!?/font>
曾經遙望萬家燈火的廣州,希望有一處住所
2000年,他剛到廣州,有一次他和公司老總外出談業務。回來時已經很晚,從立交橋上看到燈火輝煌的廣州,劉浪脫口而出,“如果有一天,有一個亮燈的窗口是屬于我就好了”。老總非常勵志地告訴他,“肯定會有的”。
當時的劉浪不敢相信。沒想到在經過多年奮斗后,特別是憑借著出眾的寫作能力,現在的劉浪早已經在廣州花都購房入戶,成為了一名新廣州人。
回憶起自己來廣州的奮斗史,劉全武自豪地說,“有夢,才有奮斗;有奮斗,才能圓夢?!?/font>
寄語青年學子重拾對文學的信心
劉浪說他最欣賞的作家是路遙、賈平凹。在他眼中,作家應該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那種人。雖然他本人早已加入了省作家協會,但他認為自己和一個真正的作家距離還遙遠,所以他始終自稱是一名業余的草根寫手。
劉全武說,“隨著寫的作品越來越多,很多人也開始叫我‘劉作家’了,其實我是個標準的宅男,不愛運動。叫‘坐家’更合適?!?/font>
多年的寫作歷練,給劉全武最大的收獲是學會思考人生、人性和人際關系。劉全武說,“凡事看問題與一般人不同,生活中捕捉和感悟的林林總總,成就一篇篇作品,這種成就感非常強??梢哉f是一種高境界的人生享受?!?/font>
未來文學作品如何走,劉全武有自己的見解。
劉全武認為,小說的開放,自然也包括文體意識的開放,他指出微小說作為一種適應當前微時代發展的一種文體,具有微言大義,便于閱讀,極易傳播,讀者廣泛的特點,理應得到文學界的重視和關愛,微小說是聯絡文學和讀者情感的最好文本,他呼吁各家媒體多給微小說發表園地和評獎機會。
劉全武寄語廣大青年學子要重拾對文學的信心,“年輕人要進一步親近文學,積極參與當下文學的創作,讓自己的人生充滿詩意,讓生活中多一點文學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