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歷史遺跡 明奮斗歷程———中山民進一中支部“不忘初心,跟黨走進新時代”主題教育活動
立會為公,情系家國桑梓,始終是民進人的初心。
中山,作為偉人故里,豐厚的文化底蘊使得這片沃土名人輩出。一批批香山賢達,以自己不懈的努力,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凱歌,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時代的洪流中,縱然已是滄桑巨變,但歷史總會鐫刻他們的風姿,始終激勵后來的人砥礪前行!
2019年11月17日,民進一中支部的會員為了充分挖掘香山文化的內涵,從歷史進程中思考愛國愛鄉的偉大意義,從歷史名流身上汲取立德修身的寶貴營養,在市委委員張瑞京和支部主任賀琳的帶領下,利用周日的休息時間,來到三鄉鎮,開啟了一趟尋覓、探索、思考的文化之旅。
會員們第一站來到了三鄉雍陌村的鄭觀應故居。古樸典雅的青磚小樓在秋日的陽光中顯得靜謐溫馨,而斑駁的垣墻和瓦檐上半枯的野草,又彰顯了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仿佛在提醒人們,鄭觀應當年就是在這兒皺著眉頭,懷著對這個國家深深地愛和憂慮,踏上了奮斗的征程。
市委委員張瑞京充當了臨時講解員。他聲情并茂地講述了鄭觀應的生平經歷,特別是對鄭觀應的家風家訓做了著重強調。張瑞京委員指出,思想是行動的前提,同時也是行動的保障。鄭觀應雖然生活在時代變革的交替期,但他立德修身,正己束家的系列家規章法,仍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民進會員始終要把立德修身放在個人發展的重要位置,善于從鄭觀應的身上吸取有益的營養,不負桑梓,不負國家。
參觀完鄭觀應故居,會員們又來到了中山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余乃剛先生的收藏室。余主席收藏室的藏品琳瑯滿目,簡直就是一本關于中國社會變遷的活生生的歷史讀本。這里收藏了很多歷史文獻資料,特別是關于中山本土滄桑巨變的文字與圖片資料,細致而生動地記錄了一代代中山人從青春干到白頭,從白手起家干到家境殷實的拼搏身影,讓人們在感慨中銘記實干闖未來的廣東精神,讓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山博愛、包容、進取、拼搏的開放文化。
最后,大家去了三鄉古鶴村。徜徉在午后悠長曲折的青石路上,大家饒有興致地欣賞了村里刻有“樂善好施”等文字的三座牌坊,瞻仰了村里的名人故居,察看了舊時岐澳古道的遺跡。在回顧歷史的同時,大家把舊時代的成績與今天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兩相對比,紛紛感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作為民進會員,一定要不忘初心,跟黨走進新時代大踏步前行。
民進仙中支部賴紅武主任和夫人也應邀興致盎然地參加了本次活動。參加本次活動的還有孫嘉琳和周佳兩位心向民進、意欲入會的一中老師。大家共同期待支部的活動越來越豐富,不斷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