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優良作風 | 陳巳生:“益”心為公的民進前輩
導讀
2023年是民進“作風建設”主題年。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在主題年工作動員會上指出,“以民進創始人為代表的老一輩領導人,開創了民進的優良作風。他們投身愛國民主運動,在嚴酷的政治斗爭中、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自覺自律,身體力行,展現了高尚風范,創造了優良傳統。”
為繼承和發揚民進優良傳統和老一輩領導人的高尚風范,民進網開設“民進優良作風”專欄,講述民進優良作風故事,敬請關注。
陳巳生:“益”心為公的民進前輩
文/黃加平
陳巳生(1893—1953)是民進創始人之一。曾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人民監察委員會副主任,民進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第二屆理事會理事,第三屆中央理事會理事。
今年是著名工商實業家、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陳巳生誕辰130周年。抗戰期間,陳巳生參與抗日救亡活動,積極救助難民,與趙樸初、胡愈之、許廣平、雷潔瓊等一起創立抗日救亡組織“益友社”,為新四軍募集款項。抗戰勝利后,他按照上海地下黨組織的安排接管、創辦公司,為地下黨提供活動經費。1951年,他率先發起倡議,一場轟轟烈烈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就此開始。
抗戰期間救助難民 為新四軍募集款項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后,大批難民流離失所,紛紛涌入上海租界。陳巳生看到同胞身陷苦難,主動參與救助難民。他與趙樸初等愛國人士一起,主持上海紅十字會難民收容所工作,設立收容所10所,收容難民4000余人。當時他還提出“一日一角”的建議,即每人每日節約一角錢,幫助難民。
陳巳生還勸說妻子徐劍英到紅十字會為難民服務,并把家里的舊棉被、棉衣等物送到難民收容所。
陳巳生與趙樸初、胡愈之、許廣平、雷潔瓊等一起創立抗日救亡組織——益友社,開辦面向店員、學徒、工人的益友業余實習學校,直至上海解放,共舉辦了23屆,學員7332人次,持續開展“節約救難運動”“征書運動”等。
1940年5月,陳巳生與趙樸初、二哥陳淼生等人開始籌備建立上海佛教凈業孤兒教養院,至1949年末,先后收容、教育了3000多名難童、流浪兒。他還推薦自己的胞妹陳祖芬到凈業教養院工作。1942年春,陳巳生參與上海福幼院的創立,開辦當年就收養了400名孤兒和流浪兒童。
此外,陳巳生作為組織者之一,以華聯同樂會、上海市保險業聯誼會、上海市銀錢業業余聯誼會、益友社為主體,組織上海業余話劇界慈善公演,在黃金大戲院連續演出11天,演員人數達300多人,為新四軍募集款項,成為中國抗戰史及話劇史上的空前壯舉。
接管金筆廠、創辦運輸公司 為中共地下黨提供經費
1944年底,上海關勒銘金筆廠面臨經營困難,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得知此情況,為擴大社會活動范圍,更好地發展統一戰線工作,讓陳巳生以大安保險公司之名參股投資關勒銘金筆廠。經過陳巳生的精心管理,關勒銘金筆廠重新煥發了生機。陳巳生把自己以及上海地下黨組織的股份紅利所得全部充作地下黨的活動經費,關勒銘金筆廠從此成為中共上海地下組織一處重要的活動經費來源和活動聯絡據點。
抗戰勝利后,中共地下組織為擴大經費籌措渠道,在上海創辦了一些運輸公司。
1945年,由陳巳生發起創辦“安通運輸公司”。同時,趙樸初也組建了另一家運輸企業,名為華通運輸公司,趙樸初任總經理,陳巳生任常務董事。這些公司的建立,一方面為上海地下黨的活動提供經費上的支持,另一方面,當時宋慶齡在上海主持的中國福利會捐募的大批衣物、藥品等送往解放區的物資,需要運輸業的配合,起到了配合地下黨運作的作用。是年,陳巳生還擔任了大安木材公司董事長。
籌募“貸學金”資助清貧學子 不少革命青年受益
1940年夏,陳巳生與海寧同鄉會成員在上海發起成立“海寧貸學金委員會”,資助家鄉學子。
其規定,凡海寧同鄉子弟家境清寒品學優,體格健全,上學期學業成績平均八十分以上者,可按手續申請貸學金;其不滿八十分者,亦得申請登記發言人憑審核辦理。
受到“海寧貸學金委員會”救濟的海寧貧困學子中,有許多是早年投身革命的進步人士和中共黨員。
倡議“捐獻飛機大炮”
1951年3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前線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黨中央決定組織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前線慰問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陳巳生以第三分團團長及華東抗美援朝分會第二副主席的身份赴朝慰問。4月5日,慰問團到達安東,9日進入朝鮮境內。
1951年,陳巳生率華東暨上海人民赴朝慰問團步行趕往前沿陣地。
在慰問大會上,陳巳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率先提出:“我以上海工商界代表的資格向你們保證:我這次回國以后,一定要向上海和全國工商界及各界人士號召發起捐獻飛機和汽車運動,來支援你們,誓為你們的后盾。”這一提議后來成為抗美援朝總會“六一口號”的重要內容。
6月15日,歡迎赴朝慰問團回滬大會在上海火車站廣場舉行,陳巳生在大會上發表演講。第二天,《大公報》全文刊登陳巳生的演講詞,其中三大號召深入人心:一、認真深入普遍開展愛國公約的簽訂;二、大量捐獻飛機、大炮、坦克等武器;三、做好優撫的工作。
一場席卷全國、轟轟烈烈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就此開始。截至1952年5月底,全國各界人民共捐5.565億元,相當于3710架戰斗機的價款,這對于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來說,是一個奇跡。這場捐獻運動不僅有力地支援了前線,而且點燃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