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述史】在新聞出版領域的斗爭中誕生
百年黨的統一戰線史,留下了無數攜手同心的經典故事。如果文物會說話,那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一座座舊址故居……歷經歲月洗禮,依然在講述著中國共產黨廣交朋友、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故事,濃縮了厚重而燦爛的統戰歷史文化。
近期,統戰新語微信公眾號推出“以物述史”欄目,讓文物開口說話,講述中國共產黨團結引領統一戰線各界人士風雨同舟共同奮斗的故事,從歷史中汲取新時代不懈奮進的力量。
今天來看《周報》和《民主》周刊與民進的源淵——
《周報》《民主》《文萃》等刊物,成為民進前輩反對內戰、爭取和平、反對獨裁、爭取民主斗爭的輿論陣地。
新中國成立前,在《周報》和《民主》周刊這兩份與民進有著深厚淵源的刊物中,馬敘倫、鄭振鐸、許廣平等早期民進領導人的名字以作者身份屢屢出現。面對國民黨當局倒行逆施的種種罪行,這兩份著名的刊物成了民進前輩反對內戰、爭取和平、反對獨裁、爭取民主斗爭的重要陣地。
《周報》創刊于1945年9月8日,主辦人是《文匯報》主筆兼副刊主任柯靈,宗旨是“加強團結,實行民主”。《民主》于10月13日正式創刊,主編是鄭振鐸。《民主》從誕生那天起,就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呼喊出了廣大愛國同胞的心聲。
這兩份刊物和中共中央上海工委領導、由黎澍擔任主編的《文萃》并稱“三大民主刊物”,深受群眾喜愛。許多民主人士、共產黨人經常在上面發表文章、宣言等,有力促進了愛國民主人士的聯合。當時,各界群眾紛紛成立各種社會團體和組織,成為當時上海愛國民主運動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也為民進的成立準備了基礎力量。在一次聚會上,馬敘倫和王紹鏊等人談到只靠刊物進行斗爭是不夠及時的,最好能占領報紙陣地。考慮到國民黨新聞檢查法的嚴格限制,以社會團體的名義發表文章更容易被報紙接受,于是有人提議最好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團體。
1945年12月30日,由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識分子及一部分工商界愛國人士發起,民進第一次全體大會(成立大會)召開,“中國民主促進會”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