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于2002年12月30日開通

www.shunyn.cn

首頁 > 學習園地

為何讓“三個馬敘倫”跨越時空對話?

信息來源:《中國新聞》報 時間:2023-12-29
字體: [大] [中] [小]

  一位老者手持一盞燭燈,從舞臺深處緩緩走出,燈光照亮了腳下的路……12月7日晚,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全國政協禮堂,首部以多黨合作和民主黨派創始人為主題的大型原創話劇《馬敘倫》在此公演。

  馬敘倫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的主要創始人和首位中央主席,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教育部部長。在民進中央、民進浙江省委會、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和中共杭州市委統戰部的支持和指導下,民進杭州市委會策劃出品話劇《馬敘倫》,再現了馬敘倫從民主主義者成為社會主義者的一生。如何在舞臺上演繹一位血肉豐滿的愛國民主人士,這是對話劇《馬敘倫》年輕主創人員的挑戰。演出結束后,本報記者采訪了話劇主創團隊,聽他們講述幕后創作故事。

  主題  尋救國“正道”

  圖片

話劇《馬敘倫》劇照。受訪者供圖

  “自清末,國門被西方列強攻破后,為了尋求國家的獨立富強,為了人民實現民主自由不再遭受奴役,一代中國人踏上了救國之路,但他們所持主義不同,道路選擇不同,誰也不知道哪條路才能真正救中國。”2022年5月接到《馬敘倫》的命題創作后,“90后”編劇林巧思翻閱大量資料,希望通過研讀近代歷史,走進馬敘倫的精神世界,“在我看來,馬敘倫也是尋路人之一,在尋路過程中,他遭遇過打擊、蹉跎,經歷過徘徊、焦灼,陷入過‘路在何方’的困窘,他是如何選擇的?他又將走什么樣的道路?”

  馬敘倫的一生,歷經晚清、民國、新中國等多個時期,從“索薪運動”到“下關事件”,從創建民進到協商建國,從北大任教到致力于新中國教育事業,他一直在尋找一條國家獨立富強、人民民主之路。

  “我們不妨從馬敘倫的人生軌跡中,窺見中國風云變遷五十年的‘尋路’之旅。”林巧思以“尋路”為主題,在尊重歷史真實的基礎上,發揮藝術想象力,從史實中挖掘鮮活可感的人生橫截面,用舞臺語言,將馬敘倫的人生際遇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讓馬敘倫的精神力量,以話劇的形式,照進現實”。

  創作期間,林巧思常到杭州馬敘倫歷史資料陳列館“放空”,她說:“也不一定真的仔細看什么,就是面對著雕像、影像資料,會有一種冥冥中與馬敘倫‘對話’的感覺。”

  她還曾赴北京拜訪馬敘倫的女兒馬珮。“當我坐在掛滿馬敘倫書畫的馬珮家,凝視馬敘倫照片中那張儒雅而又剛毅的面龐,我不禁思考,當馬老垂暮之年回顧一生,他會對少年、中年時的自己說些什么?”

  由此,便有了“三個馬敘倫”的設計。在開場第一幕,一位老者手持燭燈,順著漆黑、曲折的道路,從舞臺深處緩緩走向臺前,當他意味深長地回望來路時,少年和中年時期的“他”同時出現在舞臺上,一段跨越時空的對話由此展開。

  “為尋一條國家獨立、人民民主之路,他從少年時就整裝出發,在中年歷經世界多般變化,直至垂垂老矣;他被政府通緝過、被軍閥毆打過、被白色恐怖籠罩過,但他始終不改心志,最終找到了正道的方向。”林巧思說,三個不同人生階段的馬敘倫構成了他對命運、自我、國家的多重思辨。“三個馬敘倫各持一盞燭燈,以‘尋路’為人生主旨,一步步走到新中國。”

  靈感  以“情感”豐滿人物形象

  不同于常規歷史題材戲劇的創作手法,話劇《馬敘倫》不是按人物成長經歷劃分結構,而是注重“情感線”,以夫妻情、摯友情、兄弟情三組人物情感關系來貫穿全劇,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讓主角馬敘倫走入觀眾心里。

  舞臺上,20歲的馬敘倫正準備奉“父母之命”迎娶鄰居王瑛。為對抗這段包辦婚姻,他決定在入洞房前讓王瑛寫一封“休夫書”,并事先與好兄弟顧三和“串通”,讓其編造理由,帶他“逃離”這場包辦婚姻。然而,當他揭開蓋頭,發現王瑛正是他的“夢中仙人”時,他馬上反悔,轉頭去“討好”新娘。“他努力挽留心上人的樣子,像極了情竇初開的20歲少年郎。”“簡直把少年馬敘倫演活了!”這段生動的演繹,引得臺下笑聲頻頻,收獲一眾好評。

  林巧思回憶,這場戲的創作靈感源于馬敘倫寫的一副對聯——“卿桴獨立鼓,我揭自由旗”。“史料中關于馬敘倫夫妻情感的內容非常少,我希望通過藝術創作,從他的婚姻故事出發,呈現那一代革命者的夫妻情感。”

  劇中青年馬敘倫與李大釗激辯的片段,則生動呈現馬敘倫對于信仰的追問過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所謂君子和而不同,雖信仰不同,但終將殊途同歸。”為演好這出戲,浙江話劇團演員、青年馬敘倫飾演者劉建福反復揣摩二人的情感,“每次演繹都有不同的感受,今天在臺上,我用真心去感受守常先生(李大釗,字守常)的關愛,最終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林巧思將“李大釗就義”部分,作為劇中馬敘倫探索救國之路的轉折點。“當馬敘倫看到李大釗為信仰而獻出生命時,他開始反思:為什么我一直在堅持的民主共和,始終沒能抵達理想的彼岸?是不是守常信仰的共產主義才是拯救國家的正確道路?”

  落點  涓流入海 萬水朝東

  劇中,“三位馬敘倫”進行了最后一段對話。

  青年馬敘倫:“我以為,身為革命者,最重要的是義無反顧地走出去,哪怕跌得渾身是傷……”

  中年馬敘倫:“我以為,身為革命者,最重要的是孜孜不倦地走下去,哪怕前方荊棘叢生……”

  老年馬敘倫:“如今,我已容顏枯槁,白發蒼蒼,但我的心從未如此嶄新過,它像初生嬰兒一般渴望著新世界的滋養,因為我找到了那條通往彼岸的道路……”

  舞臺上,“老年馬敘倫”站在道路最前方。他的身后,民國人物群像如雕塑般林立。此刻,時間仿佛回到了1948年,馬敘倫和郭沫若、許廣平、陳其尤等愛國民主人士響應“五一口號”秘密北上,參加新政協籌備活動,話劇就此落下帷幕。

  “這是全劇的結束,是新中國的開始,于馬老而言,亦是人生的高潮。”浙江話劇團演員、老年馬敘倫飾演者魏鵬說,這場戲直到演出當天下午排練時還在調整,“我們曾嘗試用‘下關事件’、與王紹鏊等人組建民進、與王瑛的夫妻感情戲等不同的人物關系結尾,最終決定以‘萬水朝東’式群像,向全體愛國民主人士致敬。”

  在最后一幕中,舞臺上出現了一柄和平民主之燈。“(這柄燈)穿越百年,燭照當下,溫暖著每一個人。”魏鵬說,那一刻,他很慶幸自己的職業像一個媒介,將往昔人物的精神世界傳遞給當下的觀眾。這份耗盡一生追逐信仰的執著,給予觀眾強烈的沖擊。

  話劇《馬敘倫》自去年12月首演以來,已先后于杭州、湖州、溫州演出近10場。魏鵬說:“今天在政協禮堂上演的版本已經是第五稿了,我們不停地打磨這出戲,想呈現出一臺藝術質量更高的《馬敘倫》,也想進一步認識馬老,和他成為‘知己’。”

  圖片

  《中國新聞》報 12月19日 A06版

  來源:《中國新聞》報,作者:羅魯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