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于2002年12月30日開通

www.shunyn.cn

首頁 > 文化園地 > 文英薈萃

一次井岡行,終生井岡情

信息來源:民進廣州市委會 時間:2015-12-25
字體: [大] [中] [小]

  2015年12月12日,作為一名民進會員,我有幸被選派去井岡山,參加區委統戰部組織的“花都區民主黨派、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素質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的學習。說真的,剛得到通知的竊喜無非是以為有了一次縱情于山水,緩解工作壓力的機會,但沒有想到的是,短短的兩三天時間里,在井岡山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感,竟然讓一次再普通不過的集中學習變成了心靈的朝圣之旅,給我帶來的是思想的凈化和人格的升華。井岡山,真不愧為是英雄之山,紅色之山,天下第一山。

  一首歌飽含深情,蕩氣回腸

  “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盼春風,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

  從井岡山回來已經有幾天了,這首飽含深情的《映山紅》還時常響在耳畔,腦海里也幾度浮現出全班同學懷著肅穆、虔誠的心情排成長隊,環繞著小井紅軍醫院的烈士墓緩緩而行,祭奠死難烈士的情景。

  在墓前,隨著講解老師對烈士故事的的生動追憶,我們仿佛回到了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1929年1月29日,國民黨在叛徒的帶領下,竄入小井紅軍醫院,抓捕了身負重傷的130多位紅軍戰士。就在墓地所在的這片稻田里,敵人用盡種種威逼利誘,許諾只要有一人說出紅軍主力轉移方向,馬上就給大家一條生路。但敵人失望了,惱羞成怒的他們用機槍掃射,一時間血流成河,尸堆成山。這些死難的烈士最小的年僅14歲,只有17人留下了名字。

  全班同學脫帽向烈士三鞠躬以后,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同聲唱起了《映山紅》。作為一首耳熟能詳的老歌,這一次,大家懷著對烈士的崇敬和緬懷,都唱出了深情,唱出了感動,其中不少同學唱著唱著,便潸然淚下。

  一封遺書高風亮節,感天動地

  “死后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在家里設靈堂;京外家里人不要來奔喪;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骨灰埋在井崗山一棵樹下當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塊大石頭下。三個月后再發訃告,只登消息,不要寫簡歷生平……”

  這是原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廣州市委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陶鑄夫人曾志同志的遺書。一位老共產黨員,在她87歲的人生旅途走到終點時,對自己的后事以遺囑的形式定下了那么多“不”,體現出她作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不朽風范。

  作為曾經的小井紅軍醫院黨總支書記,曾志遺言逝世后“魂歸井岡山”。我們辛酸地看到,她的墓就位于小井紅軍墓左側的小山包上,平平常常,毫不起眼。曾志有著傳奇的一生,始終對信仰堅貞不渝。她的第一任丈夫夏明震和第二任丈夫蔡協民先后為革命英勇犧牲,第三任丈夫陶鑄又在文革中蒙冤屈死,三個小孩在革命時期或忍痛送人或被迫賣掉。1928年11月,曾志將剛出生不久的兒子托付給一位姓石的副連長代為撫養。1952年,曾志終于在廣州見到了她闊別24年的至親骨肉石來發。石來發8歲時養父母雙亡,靠乞討度日。解放后,他成了大井村的一名農民。作為母親,曾志盡管對石來發滿懷愧疚和心疼,但也不肯利用自己的職權為兒子謀一官半職。于是,石來發就在井岡山當了一輩子的護林員。石來發的兒子石金龍現在是當地企業一名普通的留守人員。在曾志位高權重時,石金龍曾經想轉為商品糧戶口,留在城市工作,但曾志這個“古怪的老奶奶”最終也沒能答應她的孫子……

  一席話樸實無華,彰顯情懷

  “我沒有文化,也不能為井岡山做些什么,可我是紅軍的后代,能把爺爺留下的紅歌一直唱到了北京,這正是我為井岡山根據地做的一點貢獻啊!”

  在培訓第二天的“紅軍后人訪談”環節中,大家見到了老紅軍江志華的孫女江滿鳳。她是央視大戲《井岡山》主題曲《紅軍阿哥你慢慢走》的主唱,而歌詞正是當年江志華所創。這首歌在北京錄制時,導演承諾將會有一筆巨額的報酬給她,這對于一個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兩個女兒都在上學、自己僅做著一份保潔員工作的普通農民家庭來說意味著什么?江滿鳳比誰都清楚。

  然而,讓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江滿鳳拒絕了這筆錢,她向劇組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在電視劇片尾一定要注上爺爺的名字。

  從北京回來后,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和朋友的質疑,江滿鳳心底坦然,她真誠地表明自己的心跡,說了上面那番話。

  江滿鳳因為一首感人肺腑的《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和在巨額報酬

  面前不動心而出名了。一時間景區領導要給她加工資,市領導想讓她到市里換一份清閑的接待工作,江滿鳳都一一謝絕了。她說:“我文化不高,那些崗位不適合我,我就安心做好我的保潔員工作。”

  至今,這位給電視劇配過音,上過《星光大道》,出過紅歌專輯的農家女依然是龍潭景區的一名普通清潔工。只不過,她多了一份臨時的工作,那就是在井岡山為全國各地的學員講述她的故事,講述紅軍后人的無私奉獻和大愛情懷。

  不僅僅是這些,在井岡山,收獲的感動還有很多——

  撤退時不幸被俘,面對敵人的種種嚴刑拷打和高官厚祿的利誘,豪情萬丈地說出了要想改變自己的信仰,“除非太陽西邊出,贛江水倒流”,最后被割頭示眾的朱德的前妻伍若蘭。

  將自己洗傷口的鹽一點點省下來包好,在醫院斷鹽的時候毅然拿出來給別的傷員消毒用,結果自己卻傷口感染,不幸犧牲的工農革命軍第11師師長張子清。

  爺爺作為井岡山根據地最早的紅軍將領之一,但卻被當時的左傾領導人所錯殺,當主持人問,你對黨有怨恨嗎?他卻回答到,“我們黨那時剛創建,還不是很成熟,肯定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對黨沒有怨恨”的王佐孫子王生茂……

  井岡山,這片英雄的土地為中國革命共獻出了48000人的優秀兒女,而至今留下姓名的僅有共有15744位。余下的英烈只能在紀念堂吊唁大廳立下一塊漢白玉的無名紀念碑。

  在井岡山,我們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那份雄渾、那么悲壯,那份赤誠;我們聽到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那份勇氣、那份樂觀、那份豪情;我們感受到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顛遠看東方正是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的那份詩意,那份執著,那份信仰。我更體驗到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不正是這種精神,才使中國革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嗎?

  腳踏著這片紅土地,面對青山巍峨,碑林靜立,面對著俯拾皆是的英雄傳奇,我們仿佛看到英烈們穿越時空,踏歌而來,和我們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我們為自己曾經的工作懈怠而臉紅,為自己一度的生活懶散而不安,更為自己產生的信念迷茫而羞愧。冥冥中,我們身體中的“小”一點點被擠出,有一束光將我們的心靈照亮。我們相信,此次井岡之行將會是深扎心里的恒久記憶,將成為今天、明天和未來工作和生活的精神財富和不懈動力。

  一次井岡行,一生井岡情。

作者:花都總支 劉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