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偉陽:要有科學文明的“食育”
?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濫食野生動物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構(gòu)成的巨大隱患,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熱議。亂吃野味被推到輿論槍口,“疫從口入”讓我們不由得反思:國民教育中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飲食衛(wèi)生習慣是否存在欠缺。當每一學期學生們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開始的時候,校園周邊的“小吃店”和無證攤檔也跟著忙活起來,一大群沒有經(jīng)濟自立能力的學生養(yǎng)活了校園周邊一小群經(jīng)濟人。于是,校園周邊一些賣茶蛋、魷魚串、羊肉串、奶茶的小店和無證攤檔,還有一些原本不賣零食的,也會在學生放學時段售賣起各式小食。方便盒飯、牛肉串、腸粉、烤雞翅……四溢的香氣,吸引了不少放學路過饑腸轆轆的孩子。校園周邊的洋快餐店也成為一部分孩子放學后的聚居地,洋快餐外包裝盒上曾經(jīng)印著的“為中國而改變”讓我印象殊深,他們迎合著孩子們的時尚。可對于不衛(wèi)生或者不健康的食品,孩子們又是怎么看呢?“不干不凈,吃了沒病”“眼不見為凈”等俗語成了獨自買零食的孩子們的口頭禪。可孩子們是否知道,“美食飄香”也會成為“致命誘惑”。就拿無證攤販來說,他們身份不明,所售食品有無病菌,販賣者身體有無傳染病,說不清道不明,如果只憑一時嘴饞而患上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那就既影響健康也影響學習。那些羊肉串用的鋼絲、鉛絲都會有鉛,其中鉛毒是極易損傷兒童大腦的,還有用塑料袋、飯盒盛裝熱氣騰騰的熟食等等“飲食陋習”,所有這些不一而足。
如果孩子們對于這些“飲食陋習”熟視無睹,不以為然,加上心存僥幸心理,要想養(yǎng)成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就無從談起。社會、家長、學校都要重視對孩子進行飲食行為教育,也即“食育”。 即是通過食物、飲食及相關教育,包括飲食行為教育、飲食安全憂患教育,讓孩子們懂得各種食品有什么營養(yǎng),有哪些危害,從而能夠自覺地科學飲食,逐步形成良好飲食習慣。在這方面,日本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例如日本以家庭、學校等為單位,將食育作為一項國民運動普及推廣,通過法律手段保障食育計劃的推行。在日本的學校里,午餐并不僅僅是為了吃飽,而是與飲食觀念、營養(yǎng)知識、飲食衛(wèi)生、飲食安全、飲食文化等“食育”內(nèi)容聯(lián)系在一起。民以食為天,學校通過“吃”這個每天必做的事情,讓孩子們把每一餐都吃得津津有味,從而養(yǎng)成科學文明的飲食習慣,也增加對本國飲食文化的認同感。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鑒于此,我們應高度重視在國民教育中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從而提高全民健康素養(yǎng),推進健康中國行動。我們也相信,有學校、城管、工商等部門的協(xié)調(diào)管理,又有科學文明的“食育”,孩子們一定會牢固樹立“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
?
作者:蔡偉陽 潮州民進會員